新闻动态
作者:小编 发布时间:2025-02-13 01:50:28 浏览: 次
“线日一早,红星村同心组方家花屋,村民方锐起床后便忙着打扫起房前的卫生。“今年来拜年的亲戚都夸我们这儿环境优美,像个花园村,我们得更加爱惜,才能让环境一直美下去。”方锐说。记者漫步在方家花屋,入眼是干净整洁的道路、青砖红瓦的花墙、色彩明艳的墙绘以及装饰着各式陶器的小花园,可谓一户一庭院、一步一美景。
“在和美乡村建设中,我们都出了工,党员yy易游体育、村民代表、组长每户出5个义务工,一般群众户出3个义务工,大家筹工筹劳,共同建设美丽家园。”方锐说。
“让村民从观望者变成和美乡村的建设者,靠的正是‘陶村夜话’。”红星村党总支书记储昭敏介绍,在“陶村夜话”中,村民们相聚一堂,讨论村庄的规划与发展,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。
“陶村夜线年村“两委”精心谋划的活动,利用晚上农闲时间,村“两委”成员到村民组与村民围坐一起,商讨村里的大事小情。“以前的红星村,乡村治理问题重重,年度考评在乡里总是垫底,村民凝聚力也非常薄弱。”储昭敏说,通过开展“陶村夜话”,群众能直接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,不仅拉近了干群关系,还激发了农村发展的新活力。
2023年,红星村入选安徽首批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名单。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中,为了有效节约招投标所需时间,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,村“两委”经商讨建议采取“以工代赈”村民自建方式,对红星村方家花屋所在的村民组进行人居环境改造。此建议在“陶村夜话”中提出后,得到了村民的广泛赞同。村民自发组建改造项目理事会,在改造施工过程中,项目理事会成员一马当先,清理房前屋后卫生死角,并动员群众拆掉占道附属用房,为他们门前砌起小围墙作为置换补偿。同时,组内会议商定,党员、村民代表、组长每户出5个义务工,一般群众户出3个义务工,共同为建设和美家园贡献力量。
“宜居陶乡”村庄提升项目,同样是采取村民自建、自监、自管方式实施。该项目由痘姆乡政府发包给红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,合作社成立项目理事会来负责项目实施,不仅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,还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增收。
如今,沿着宽阔的沥青路进入古陶基地,路边随处可见镶嵌着各式陶罐的围墙以及以陶为名的微景观,陶元素已融入红星村的一景一物之中。两年来,通过开展一系列和美乡村项目建设,红星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,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,一个悠久美丽的古陶文化村跃然眼前,“陶艺文化”已成为该村的金名片。
在陶文化的滋养下,红星村陶产业也在快速发展。该村围绕“用一口窑兴一方产业、富一方百姓”的目标,用文化带动乡村旅游,赋能乡村产业发展,成效显著。走进红星村痘姆古陶非遗传承基地,长约百米的古窑引人驻足,它宛如一条卧在山坡上的长龙,被当地人称为龙窑。龙窑依山而建,半埋于地下,由窑头、窑室、窑尾三部分组成,窑身内壁斑驳,黑而发亮,仿佛在述说着岁月的变迁。
痘姆陶盛于唐宋,一度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yy易游体育。诗人李白曾赞舒州(今潜山)酒具:“舒州杓(陶瓷酒具),力士铛(陶温酒器),李白与尔同死生。”沿用至今的百米古窑,被业内专家学者誉为“活化石”。
“十里陶乡,百座龙窑,千家陶厂,万名窑工。”这是痘姆古陶最繁盛时期的写照。曾经,这里家家有窑厂、人人会制陶。随着时代的发展,手工陶制品渐渐被市场边缘化,传统技艺一度濒临失传。古陶厂杂草丛生,差点被辟为田地。
红星村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痘姆陶抢救性保护和活态化传承,加固龙窑,建成非遗客厅、艺术家工作室等场馆,并通过举办痘姆陶国际文化艺术交流活动、龙窑点火仪式及研学活动等,打造“非遗+研学+旅游+文创”的多面性融合基地,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0万人次。
精美的茶具、餐具、香炉、茶叶罐……走进基地的展示馆,陶制品琳琅满目。“相比于之前制作的水缸、咸菜坛,如今这些陶制品被贴上艺术品的标签,变得更受市场欢迎。”基地负责人程柏全告诉记者,2016年接手后,他们创新开发各类茶具、酒器、香器等产品,并积极参加各地大型展会,让痘姆古陶作为安徽礼品走向海内外。同时,基地长期与省内各中小学校合作,结合陶艺研学,开展“古法制陶”“龙窑点火”“陶艺体验”等文旅体验活动,每年参加研学体验的人数近两万人次,在延续非遗烟火的同时,也让“非遗”植根于孩子的心灵。
在盘活旧窑厂后,红星村又将荒废的红砖厂采用“O+EPC”模式(运营前置化)打造成痘姆陶工社,发展陶产品研发、生产销售、研学培训、艺术交流及餐饮住宿等乡村体验游业态,目前主体工程已建设完成,今年将投入运营。此外,该村还在谋划占地100亩的陶产业集聚区项目,将建设陶吧、陶展示厅、电影院、咖啡馆yy易游体育、民宿等,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陶产业链。
陶产业为红星村带来了人气,不仅吸引了“花草时光”亲子乐园项目落户,还吸引了一批游子回乡创办民宿。在浙江经商的方诗怡看着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,游客越来越多,正在将家里的旧民房改造成民宿。
红星村的集体经济也在逐年稳步增长,储昭敏介绍:“2023年村集体经济纯收入70多万元,2024年增长至90余万元,预计今年将突破100万元。”
千年窑火,生生不息。新的一年,红星村将围绕文化引领、技艺创新、文旅融合等多个方面持续发力,不断做长、做大、做强陶产业链,实现乡村由表及里、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。(记者 查灿华 通讯员 潘艺)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:皖B2-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:-2010年度全省广告发布诚信单位
Copyright © 2012-2018 yy易游(中国)体育.官方网站-米乐公司 版权所有 备案号:浙ICP备17024508号